國產32位單片機是否真的可以實現替代由于產品更新及需求變革使4位MCU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雖然依然有一部分廠商秉持“便宜就是最大的優點”在使用,但已經占比很小。而16位MCU微控制器由于生活在8位和32位的夾縫中,生存空間也是越來越小了。
自2010年開始32位單片機的市占比開始居于首位,更是在2015年達到了4位+8位+16位MCU微控制器市占比的總和。隨著性能的提升以及功耗的降低,32位MCU單片機市場領軍地位日益明顯,同時也是國產MCU廠商關注的重要領域。
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,功耗和芯片尺寸也是選擇MCU微控制器的重要標準,這便和工藝息息相關。先講功耗,面向不同領域的應用,MCU單片機工作條件差別很大,電流消耗和狀態保持、喚醒時間和喚醒源等都是功耗的影響因素,且外設設備的可用性同樣影響功耗,因此在這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。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正視差距,在ST所提供的的超低功耗MCU單片機產品陣營中,所采用的核心很豐富,Arm? Cortex?-M0、Arm? Cortex?-M0+、Arm? Cortex?-M3、Arm? Cortex?-M4以及Arm? Cortex?-M33都有產品提供,但反觀國產MCU單片機,在超低功耗這一塊幾乎都是Arm? Cortex?-M0和Arm? Cortex?-M0+,這無疑也是一種差距。
國內廠商對于Arm Cortex?-M0+的利用并不差,主頻和Flash配置都夠得上。對于靈動微電子而言,其自研 MM32 內核也表現不俗,且IO和外設接口資源豐富。
目前國內有數十家MCU廠商,大家的產品單從核心來講同質化嚴重,雖然每個公司所專注的技術發展方向不同,但細微的差別很容易在采購選擇料號的時候忽略。而反觀國際廠商的產品,全面性是必不可少的,包括核心、產品和領域。
在傳統MCU領域,國產MCU取得了一定的成績,能夠在一些領域做到產品替代,但差距是依然存在,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還要在這個方面扮演跟隨者。但當講到基于RISC-V核心打造MCU的時候,國內廠商便有了更大的話語權。
總結國產MCU目前需要積累和完善的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。首先是產品穩定性長期的口碑積累;第二是高性能產品方面繼續攻關;第三則是生態建設持續完善。而考慮到半導體發展的規律來看,國產MCU還要有第四點優化的地方,那就是整合和集合資源及互補短板,將有限的資源用到更需要它的地方。
而靈動微電子國產32位單片機領域深耕多年,MM32產品能夠能適用于各類工業或消費產品應用領域。為國產MCU替代提供了豐富的選擇。
近五年中國MCU市場年平均復合增長率(CAGR)為7.2%,是同期全球MCU市場增長率的4倍。而在疫情和中美貿易爭端的大環境下,國產替代已經不是一句口號,是一個時刻都在發生的事實。對于用戶來說MCU是按需選型,性能合適就有機會。 |